昨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的2025年博鳌・短剧出海合作大会在海南举办。
博鳌为什么会举办短剧出海大会,如果你把它放在海南即将封关的大背景下,就可以理解了。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各方面的筹备都在紧锣密鼓的策划中。
“封关”不是“封岛”,而是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开放。据悉,在海南,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这标志着海南将从政策试验田升级为全面开放的国际枢纽。
对于微短剧行业来说,海南的封关,也许可以为出海提供独特的政策红利。例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15%”优惠,直接降低影视企业成本。此外,海南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通关模式,以及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设立,可以为微短剧的跨境制作、发行和衍生品开发提供高效通道。
在28日举行的博鳌・短剧出海合作大会上,海南广播电影电视传媒集团总经理陈嘉奋表示:"短剧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轻骑兵'。海南将充分发挥自贸港优势,构建从创作到变现的全产业链平台,让中国故事通过短剧走向世界。"
中共琼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辛向全球发出“琼海邀约”,承诺优化营商环境,期待共建“国际短剧文化交流中心”,打造立足亚洲、辐射全球的短剧产业集聚区。
01
政策“红利”与产业生态优势
封关后,海南自贸港可以为微短剧发展提供哪些便利呢?剧风仔总结了以下,从政策端可能有关税、税收、资金人员流动等优势。
首先是零关税政策。封关后,海南作为“国内关外”区域进口拍摄设备、数字技术工具等可享受免税,降低制作成本。例如,免税清单覆盖影视器材、原辅料等,直接提升产业链效率。
其次是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降至15%,吸引影视公司、创作者和海外团队落户海南,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第三是为跨境资金、人员流动便利。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支持跨境投融资,为短剧出海提供资金支持,例如海外版权交易和分账收益回流。此外,当地政府还通过陵水科创基金、内容出海基金等为短剧出海解决资金难题。
人员上,免签政策方便外籍演职人员入境,利于吸引国际影视人才和团队参与微短剧制作,提升制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四,产业配套与生态优势。海南的影视基地如海风国际影视基地,以 “基金 + 基地 + 运营”模式发展,提供服化道、住宿、车辆租赁等一站式服务,还引入剧本创作、发行平台、后期工作室等产业上下游团队,形成全产业链配套,搭建国际协作网络,方便剧组创作。
与此同时,海风国际影视基地正推动落地微短剧审核中心,实现审批流程不出基地,提高审核效率。
此外,海南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可为不同类型微短剧提供丰富拍摄场景。高校和教育机构也能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如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与海风国际影视基地已实现双向交流,学生可参与微短剧翻译等工作等。
02
更大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之前很多微短剧都是海外拍摄、海外上映的,对这些团队和出海剧来说,海南这个自贸港的意义不大。但如果未来可以实现跨境电商联动,通过“保税仓+跨境直邮”模式,则国产短剧衍生品——如潮玩、国货可快速触达全球消费者,形成“内容+消费”闭环。
甚至结合海南免税政策,探索直播带货与剧情植入融合,如东莞“竖店”模式在海南升级为免税品剧情营销。这才是海南自贸港对于微短剧产业最大的意义所在。
另外,开放后,依靠中国在微短剧行业的领先地位,海南可吸引好莱坞、东南亚制作团队合作,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打造跨国合拍项目。依托港口和跨境电商平台,建立覆盖东南亚的短剧分发渠道。这样一来,海南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微短剧界的“好莱坞”。
此外,离岸金融政策支持版权证券化、IP衍生品投资,或能吸引海外资本注入短剧产业。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未必如想象中这么美好。
首先是人才的短板,海南从来都不是影视高地,优秀的影视人才大多在北京、横店等地,海南可以考虑加强与国际影视院校合作,设立短剧人才孵化基地,并简化外籍人才工作签证流程。
另外监管方面,也需要平衡“开放”与“合规”,可以针对出口和内销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最大程度给与创作者自由。
结语
凭借政策优势和国际交流环境,海南有望成为微短剧出海重要窗口,其政策红利、区位优势和技术赋能将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融合”。
理想的剧本中,海南有望形成“国际制作+本土IP+全球分发”的短剧产业新范式,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桥头堡。
当然,这张蓝图的绘制,需要行业内外的合力,也是对海南执政能力的一次大考。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