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是浓缩的成人世界,孩子们在这里提前长大
凌晨三点的片场,六岁的童星被威亚吊在半空。钢索磨破了她的大腿,鲜血渗透戏服,但她咬牙完成拍摄。当妈妈发现伤口时,孩子却说:“不是已经慢了吗?我不想耽误大家。”这种超越年龄的懂事,让母亲第一次怀疑:这场童星梦是否值得?
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萌宝题材成了新宠。小主演日薪2000-5000元已成常态,吸引无数家庭涌入。梦想背后,却是孩子们用身体和心理双重代价铺就的荆棘之路。
“熬夜是常态,最久的一次熬了两天,中间只睡了两个小时。”一位小演员的家长透露。短剧行业追求“短平快”,拍摄强度远超想象。7天戏份压缩成14小时连轴转是家常便饭,小演员拍夜戏时只能蜷在椅子上打盹。
更极端的是为镜头牺牲健康的拍摄环境。某小演员的第一场戏就是淋雨戏,洒水车将孩子浇得浑身湿透,湿衣服用冷风吹干后继续淋;古装戏拍摄现场,孩子裹着厚重戏服在烈日下暴晒整天;吊威亚导致屁股磨出血,孩子却因怕耽误进度忍痛拍摄
当童星被注射抑制生长针、8岁因白血病离世后妹妹被培养成“替代品”的案例摆在眼前,我们不得不警醒:短剧拍摄中的熬夜、暴晒、高强度工作,是否正在透支孩子的未来?
在剧组待得越久的孩子,变化越让家长揪心。妈妈发现女儿拍完宫斗短剧后,日常说话竟带着剧中“阴阳怪气”的语调,戏里戏外的情绪界限变得模糊。
更典型的案例。连续拍完50集哭戏后,曾经摔跤不哭的坚强女孩,变得异常敏感脆弱。“以前摔倒了拍拍屁股就爬起来,现在却会下意识掉眼泪。短剧为追求“爆点”,常设置违背常理的剧情伤害孩子心理。拍摄的短剧中,女孩死在父亲面前,父亲却冷漠转身;某短剧出现母亲反复开车撞死亲生孩子的荒诞情节;有剧本要求孩子在KTV卫生间目睹成人亲密戏,被家长断然拒绝。
某制片人坦言:“拍摄负面情节时,我们会告知小演员这些行为是错误的,拍出来是为警示大家。”但更多时候,缺乏专业心理辅导的剧组,难以抵挡成人化剧情对孩子的侵蚀。
童星梦背后是家庭财力的残酷较量。有妈妈透露,挂靠经纪机构入门费动辄1万至10万,只为进入能看到剧组信息的微信群。很多家长交了10万,一个角色都没拿到。与手握资源的“星二代”不同,普通家庭需持续投入。家长至少一方全职陪同,自费承担剧组车费、住宿
不断报名“保过”培训班,机构利用家长焦虑“提款”;持续运营孩子社交媒体账号维持曝光度
即便付出巨大代价,多数孩子的演艺生涯止步于小升初。年龄增长导致“萌感”下降,长剧市场儿童角色稀缺,资源壁垒难以突破。
短剧行业草莽发展期,制度保障严重缺位。超时拍摄成常态,14小时工作制下剧组宁愿支付10%超时费也要赶工;家长联合抵制超时拍摄的效果有限;平台审核虽加强对儿童伤害镜头的审查,但心理保护仍存空白;更隐蔽的伤害来自网络评价。有妈妈发现,观众更关注孩子外貌而非演技,“长得不好看”等评论迫使她禁止孩子上网。而饰演反派的小演员,则要承受“演坏人会变坏”的偏见。
某拍摄基地外,刚结束16小时工作的孩子蜷在妈妈怀里沉睡。她不知道,自己因哭戏变得敏感的性格可能需要数年修复;更不知道,多数小演员在小升初时会被行业无情淘汰。某制片人的剧组正尝试新规:涉及儿童的情节必须经心理顾问审核,每天拍摄不超过10小时。这些举措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照亮了童星保护的一小步。剧组就像浓缩的成人世界,妈妈叹息道,“孩子们过早踏入这片复杂天地,在镜头下快速成长。但这究竟是在铺就未来的星光大道,还是在透支珍贵的童年时光?当短剧产业狂奔突进时,该有人为这些孩子按下暂停键了。
剧供需官方群,进群获取最新最快行业信息!具体详情也可联系客服:“0夏日0”微信号:xiatianna0717
扫描识别下方图片加官方群↓↓↓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