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片场灯火通明,10岁的小演员穿着7.5公斤重的戏服,在人工降雨中反复拍摄。镜头外,他蜷缩在椅子上打盹,疲惫的侧脸被路人拍下,掀起网络热议,这是当下萌娃短剧产业的残酷切片。
(AI比喻图)
萌娃短剧的“破圈”密码
播放量破10亿次,单月播放量超10亿次,某两部剧话题总阅读量达5亿次。萌娃题材在短剧热榜TOP50中占比20%,成为2025年增长最快的赛道。
60%的观众是35-50岁女性,她们多处于“子女升学期”或“空巢初期”,借“云养娃”填补情感空缺。某平台萌宝专区日均播放量超1亿次,算法精准推送“童声互动”“亲子日常”标签内容,直击用户软肋。
头部萌娃主演日薪达5000-10000元,300万投资的短剧3个月回本。某短剧融合银发婚恋与萌宝元素,两周播放量破3亿次,验证了“萌宝+多元题材”的吸金力。
萌娃角色已从边缘配角晋升为叙事核心。如短剧中,被嫌弃的“灾星”凭借预知能力逆袭为家族“福星”,收藏量达185.7万次。萌娃职业标签从“可爱”转向“福星”“治愈天使”“狼人宝宝”,以超能力重构成人世界的权力秩序。
“萌宝+重生”“萌宝+权谋”“萌宝+奇幻”成新宠。某款短剧中,炮灰公主靠“句句灵验的心声”助暴君老爹治国,以童真视角解构沉重议题。
当现实中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萌娃短剧却提供“零成本亲情体验”。萌宝的“超能力”实则是观众对“阶层固化”的象征性突破,孩子从“被保护者”变身“家庭救赎者”。
被流量异化的童真
繁荣背后,儿童权益正被商业逻辑侵蚀,15%的萌娃短剧存在成人化台词,8岁孩童被要求说“心机”“算计”等超龄词汇。某剧让婴儿角色以“心声吐槽”推动宫斗剧情,模糊现实与表演的边界。为赶进度,曾有剧组让10岁演员连续3天超时拍摄;部分小演员需即时表演哭泣、愤怒,机械模仿情绪而透支精神能量。
AI虚拟人技术开始替代真人萌娃。有的短剧用数字特效生成“AI萌娃”,未来或成资本更廉价的“电子童工”。
行业自救与监管已在行动,部分剧组联合教育机构制定规则:7岁以下单次拍摄≤2小时,台词需语言学家审核,片场配专职老师跟进学业。
主流平台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制造低俗冲突的内容,禁止商业剧本打造“网红儿童”。2025年7月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600部。
精品剧探索儿童友好叙事。某短剧中,7岁女主以孩童逻辑直白戳穿谎言,既保留戏剧张力,又规避成人化表达。
童年不该是流量的燃料
某儿童心理专家的警告振聋发聩:“7-12岁是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长期表演状态可能导致自我认知混乱。”当资本追逐“超能力萌娃”,我们更需警惕,比爆款更珍贵的,是孩子眼中那片未被污染的璀璨星辰。
剧供需官方群,进群获取最新最快行业信息!具体详情也可联系客服:“0夏日0”微信号:xiatianna0717
扫描识别下方图片加官方群↓↓↓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